雲林西螺,台灣醬油的故鄉,主打「純釀」、「古法」的醬油品牌林立,但使用燒柴火慢滾熬煮出來的醬油,卻是屈指可數;傳到第三代接班的御鼎興,就是至今堅持手工釀造的醬油廠商之一。
從蒸豆、製麴到柴燒都堅持手工製造的御鼎興醬油
謝宜澂與謝宜哲兩兄弟是醬油老牌御鼎興的第三代,兩人自小學起就跟著大人在醬缸旁幫忙,弟弟謝宜哲甫出社會即回家接棒,目前負責醬油生產與品牌打造,哥哥謝宜澂雖一度視製醬為畏途,但在外闖蕩了一圈之後,仍走上回家的路,專攻公關行銷,並發揮自己的烹飪長才,擺出以醬油結合在地食材的「飛雀餐桌」,一炮打響知名度。
兄弟攜手並行,不只為了延續傳統,更希望打造台灣獨有的醬油美學,讓醬油能像威士忌或巧克力一樣,成為標記著生活品味的新刻度。
(延伸閱讀:顧瑋專欄|慢火烹熟,台灣味)
使用黑豆釀造的醬油是台灣獨有
古法柴燒釀造
當我們抵達位在西螺鎮郊的御鼎興時,謝宜哲正好開始下午的工作-「出豆」,把蒸煮好的黑豆移出鍋爐,準備放涼後拌入麴菌,為後續的發酵及入甕做準備,「我們每週會取出兩甕的醬油,所以要補兩甕回去。」他解釋道。
謝宜哲手持長耙,先用尾端敲敲大型壓力蒸鍋,讓鍋內的黑豆更集中,再將蒸鍋傾斜,打開上蓋,剷出粒粒飽滿散發光澤的黑豆;接著,再取出大圓竹篩,把氤蘊著豆香的豆子們倒上去攤開散熱。
謝宜哲從壓力鍋中取出蒸熟的黑豆
等待豆子放涼的同時,他也沒閒著;他走到燒著柴火的大灶旁,拿起大鏟使勁攪拌著鍋爐內熬煮的醬油,「黑豆拌麴發酵後,得進入甕裡熟成近一年,再取出來用柴火燒製;煮的時候,要把底部的黑豆攪拌均勻,才不會黏鍋。」
龍眼木頭燒出批哩啪啦的聲響,醇厚的醬香也陣陣飄出,謝宜哲說:「小時候覺得做醬油好累好痛苦,但離家之後,才發現很想念這個味道。」
(召喚遊子的台灣故鄉味:御鼎興手工醬油膏)
使用柴火燒煮的醬油散發溫潤濃郁的香味
大陶甕裡靜置著被麴菌包裹著的發酵黑豆,經由日曬熟成,慢慢沈澱出甘香馥郁的滋味。
醬油串連人與土地
被懷念的醬油香召喚的謝宜哲,研究所唸完就回家幫忙製醬,「最初是一種責任,後來才找到使命感,而這個使命感,是醬油給的。」
我們往後院移動,便看見整齊排列的一口口大陶甕,甕裡靜置著被麴菌包裹著的發酵黑豆,經由日曬熟成,慢慢沈澱出甘香馥郁的滋味。
發酵後的黑豆在排列整齊的陶甕裡慢慢熟成
謝宜哲說,相較起日本的黃豆醬油,台灣的黑豆製醬技術是全球唯一;發酵的黑豆放進入醬缸後,就不會再攪拌了,因此才能釀出豐厚又具深度的壺底油,他比喻,「黃豆醬油像年輕人,活潑張揚,但經不了久煮慢熬,風味停留在淺層;黑豆醬油則有如智慧長者,沈穩悠遠,乍看雖不起眼,但濃醇會慢慢在嘴裡發酵。」
醬油熟成分成「乾式」跟「半水式」兩種技法,謝宜哲說明:「我們會再用兩者調和出御鼎興的獨家風味。」自2013年投身製醬後,他不斷思考的是,要如何系統性地建立台灣製醬的工法跟技藝,讓消費者手中的醬油不單是調味品,更是蘊含著文化記憶與匠人心意的風土結晶。
謝宜哲及謝宜澂在醬油甕外除了標注工法及日期,也寫上他們想對黑豆說的話
在不斷追尋傳統製醬技法,並藉此串聯起地方小農跟食物生產者的過程中,謝宜哲體悟到,生長在台灣的幸運,是能夠吃自己的土地長出來的食物,「食物,是土地跟人的連結。」
(延伸閱讀:米鄉池上的慢活滋味)
國際級水準的醬油
掀開甕蓋,醬缸表面的鹽分凝結成深淺交織的琥珀色,好似外太空的星球表面;「這一甕用的是台灣本土種植的黑豆,我們跟契作小農合作,淬煉出在地滋味。」
黑豆跟鹽分浮在熟成中的醬油表面上形成結晶
深入醬缸舀起一勺甕底的醬油,琥珀色澤的液體在陽光下閃著光澤,醇味飄香;輕點一滴在虎口試嘗,舌尖的鹹味瞬間擴散,化為口腔內柔和且深長的甘美。
從醬缸裡舀出來的醬油清香有味,層次豐富
曾任廚師的謝宜澂,將自家醬油結合在地小農的季節盛產食材,一邊盛出鮮香菇炒豆乾,一轉頭又從烤箱端出香氣撲鼻焦糖烤布丁,用帶有醬香與焦香的滋味征服人心。
2017年,兩兄弟將台灣黑豆製成的醬油「濁水琥珀」送到歐洲,參加比利時的國際風味品鑑iTQi大賽,獲得了最高榮譽的三顆星肯定。
獲得比利時iTQi大賽三星肯定的濁水琥珀醬油
兩人到了歐洲領獎,也立下願景,希望能串連其他台灣本土青年工作者,一起將台灣釀醬的技術跟品醬的飲食文化,推上世界的舞台,讓旅客來到西螺了解醬油的製作過程、品嚐醬油料理,建立起在地的醬油美學與品味。
御鼎興的年輕製醬兄弟,懷抱著對製醬的堅持,以食物連結人和土地,要用醬油讓世界更認識台灣!
跟著製醬匠人探索醬油美學:
古法手工柴燒醬油究極|御鼎興
(採訪/撰文:Yining Chen)
更多台灣在地美味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