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生活

SAiOLOGY

line
竹子走入生活的一百種想像(上):以竹為題的台灣綠建築

竹子走入生活的一百種想像(上):以竹為題的台灣綠建築

生活風格
2021/11/03
「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」詩人蘇軾如是說,人類與竹子的互動,自古以來未曾陌生過。

竹子與建築有關,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草鞋山遺址就發現了用竹作建築的材料;在台灣,泰雅族與賽夏族也有木頭與竹子造屋的紀錄。竹子與文化有關,秦國大將軍蒙恬發明的毛筆,就是用竹子製成筆桿、用動物的毛作為匕刷,是推動中國文明的關鍵之一。竹子與美食有關,相傳佛教傳入中國時,不能食肉的信徒便將口慾轉往可口軟嫩的筍子,僧人贊寧著有《筍譜》,詳細記載了98種竹子的解說與食譜。(延伸閱讀:顧瑋的島嶼味覺地圖 - 五股綠竹筍

台灣竹建築拾光隧道
陳鈺雯設計師的作品「拾光隧道」,以三種拱形交織出如鐵軌般的光影。(攝影:朱逸文)

過去,竹子從生活中昇華為清心寡慾、耿直不拔的精神代表,當今,竹子是永續生活、友善地球的另類代稱,匠生活誌這輯就帶讀者瀏覽一趟竹子在建築、文化日常與美食旅遊的當代面貌吧。

台灣竹建築建築師葉育鑫
建築師葉育鑫用彎曲的竹子做出如粼粼波光的和諧視覺,讓人坐在空間內能與共同存在的環境作沈思與獨處。(攝影:朱逸文)

低碳構築,綠建築的新可能

竹子是社交專家,放入任何空間都能立刻融入現場,讓視覺自然、柔和了起來。近幾年,東南亞建築圈幾乎握有了竹建築的話語權,被 CNN 譽為「改變越南天際線」的建築師 Vo Trong Nghia(武仲義)、泰國清邁的私人別墅群 Trika Villa,或峇里島的綠色學校 Green School,不論是造型或穩定度,都打開了世人對於建「竹」的想像。

竹子建築
竹材使用上需要高度的手工成分,扎實的工藝文化才是竹產業發展的靈魂。

台灣建築圈也不遑多讓,如今民間與政府都有志一同地推廣竹材的應用可能,像是甫開幕的「2021年構竹林鐵新銳展」,由六位頂尖的國內建築師,在阿里山林業鐵路沿線場域,展現六件竹構建築作品。稱為「竹構」是因為這些作品連結構上都是以竹子為主體,告別對鋼筋水泥的依賴,除了詩意了作品的細緻度之外,更挑戰竹子以建材之姿在永久度上的表現。(延伸閱讀:百年竹技藝傳承,永續竹工藝的線與美 - 台南信二竹店王壬煇

台灣竹建築
竹子能創造與大自然無縫接軌的通透感,融合彼此的存在而成為特色。圖為彭文苑建築師的作品「共生」。

事實上,推動竹入建築的關鍵推手之一「台灣竹會」,早已集結全台灣數間大學的建築系,啟動「竹構設計人才」的培育計畫,讓學生組透過實驗性質的創作,熟悉國產竹材的特性,竹子如何彎、如何綁扣才穩定、克服一根竹子從頭到尾的尺寸都不同,這一切的提問都會點燃台灣竹構的潛力,一場以竹子為題的起義運動即將展開。

台灣竹建築
竹子在夜晚能誕生無與倫比的美感,圖為建築師王喆以蝴蝶翩翩飛舞之意象轉化的抽象空間。

台灣竹建築方新樵土芒果
善於規劃茶屋設計的方新樵,這次以「土芒果」為題,在樹叢間生出一顆被樹林擁抱的土芒果,坐進去砌壺茶,感覺挺好的。


正如同這次新銳展策展人陳冠帆所說:「如果說二十世紀是水泥鋼筋的時代,二十一世紀是反省與自然共處的時代。」拜新冠狀疫苗所賜,當走入山、走入林,已是日常時,朝向還原大自然的風土建築,才是未來。

台灣竹建築王銘顯
榮獲中華民國建築師獎的王銘顯建築師,以斗笠為發想,將室外材料引入室內讓內外的交界模糊化進而相互滲透,創造層次性的表現手法。

「2021年構竹林鐵新銳展」

|實體展區|
2021.10.22起
阿里山林業園區/每週三至週日09:00~17:00
嘉義竹崎車站/每日09:00~21:00

|模型展區|
2021.10.22-2022.01.10
承億文旅桃城茶樣子B1/每日09:00~21:00

參展單位:
王喆X十分建築
王銘顯X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
方新樵X方尹萍建築設計
陳鈺雯X陳鈺雯建築工作室
彭文苑X行一建築
葉育鑫X初樸建築師事務

指導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
主辦單位:社團法人臺灣竹會
協辦單位: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、承億文旅集團
策展單位: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

(採訪/攝影 / 撰文:Julien Huang)

台灣在地素材融入生活:

Recommendation 熱門行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