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生活

SAiOLOGY

line
商周《alive》報導 - 我與國寶有約:巨匠轉型當老師,一睹剪黏、刺繡、板畫師傅風采

商周《alive》報導 - 我與國寶有約:巨匠轉型當老師,一睹剪黏、刺繡、板畫師傅風采

玩家觀點
2020/12/21
高手在民間,但國寶大師離我們很近,卻也很遠。

傳統工藝蘊藏百年技法及美學,
唯現代化浪潮,古老絕活面臨「絕響」危機。

但有一群匠師,不再坐守。
他們開放工作室、自宅,走出藝坊與大眾面對面,

掀起一場復古又新潮的國旅新體驗。


後疫情時代,國旅轉型走向深度旅遊與在地體驗。遊玩台灣,除了吃美食、看古蹟,還有什麼新玩法?答案是:無形文化資產的體驗式旅遊。

這次,《alive》與新創團隊「匠生活」,獨家造訪全台各地國寶級匠師,看他們如何把自宅、工作室變「景點」,親自領你進師門!


他剪黏廢瓶、碎片,「水泥工」變藝術家

七十一歲的陳三火,手上操著一只鉗子、一支鑽筆,帶著年齡相差半世紀的學員,把彩色玻璃劃開、剪裁成花瓣,依序黏入水泥。沒三兩下工夫,一朵蓮花即映入眼簾。

 
文化部認定的新科人間國寶》陳三火 71歲
1.師承洪坤福,屬北派剪黏第3代傳人

2.921地震後,曾參與修建豐原慈濟宮

3.2002年獨創「以摃代剪」技法,台南鄭子寮福安宮、嘉義新港奉天宮可見其作品


他從事剪黏工作逾五十年,今年十一月甫獲文化部認定為「人間國寶」。

剪黏是以剪裁成形的瓷片、玻璃,黏於水泥表面的嵌鑲式浮雕,如廟宇神祇、飛禽走獸等。

這天,陳三火帶我們造訪其參與修建的台南麻豆三元宮。他指著廟頂的一尊財子壽,普遍形象為端正站姿、手持如意,但陳三火做的,卻是站著三七步、挺大肚,下巴還微微上揚。

「有錢人嘛,卡囂俳(台語:比較囂張)。」他說。



陳三火在廟宇裡講解自己的作品(圖片/商周alive)

陳三火師承剪黏藝術北派宗匠洪坤福,與潮州何金龍並稱「南何北洪」,創作風格具張力,但不失細膩,例如三元宮的剪黏壁堵作品《蘆花河》、《長坂坡》,數十位歷史人物,表情、姿態無一重複,甚至是馬匹翻覆的瞬間,也被他精準描繪。

但出師數十載,他卻曾視自己的工藝為水泥工。街坊鄰居稱他「寶」時,他也直搖頭:「不是寶,只是草。」陳三火解釋,老一輩學工藝是為了餬口飯吃,做工的人不會自認是藝術家。

但一九八○年後,低成本且能大量複製的「淋搪」取代手工剪黏,生意開始走低。二○○二年又逢兄長過世,他才驚覺,「人一走,三天就沒有人認識你了,」唯有好作品能傳世。

某一天,他一個靈感把手邊的舊花瓶摃破,意外開啟事業顛峰。


陳三火稱此技法為「以摃代剪」,把老酒甕、舊花瓶,甚至是存錢筒等,以鉗子摃破、不加修剪,大片的黏為神像胸甲、小片的則做為手臂或小腿,任由緣分形塑作品的律動及生命,也體現古早惜物愛物的精神。

走進陳三火的工作室,通道堆滿上百件學徒、鄰居送來的廢棄瓷器。這些素材都成了陳三火創作的靈感,他也從此由「匠」轉「藝」。

陳三火回憶,幾年前去法國羅浮宮觀賞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之作。一旁的導覽員淡定解說,當代藝術家沒人能畫得比前人更好,現代人要走出自己的路。他聽了拍案叫絕,「是啊,不然我的剪黏,達文西來做做看?」


他靠立體繡工揚名,澳洲、丹麥設計師也跨海學藝

場景轉向台南赤嵌樓周邊。府城一帶是全台古蹟及工藝匠師的集散地。廟宇多、香火盛,站在永福路與民權路的十字路口,一眼看去就有四間繡莊隔街相望,生意興旺可見一斑。

《alive》團隊走進一九八三年創辦的府城光彩繡莊,還不見刺繡國寶林玉泉,就看到一位年約三十歲的女學員穿針引線製作金色中國龍,她說,月前已辭掉工作,專程來台南拜師學藝。像她這樣的年輕人還不少,甚至有來自澳洲、法國、丹麥的設計師,跨海來台學藝。

 
將立體繡發揚海外的府城老繡才》林玉泉 80歲
1.師承戰後最早來台的福州立體繡師傅之一嚴訓祥

2.2016年與設計師周裕穎合作,登紐約時裝週


林玉泉出身台南安南的鹽田里,十六歲入行當學徒,現年八十歲,以「立體刺繡」見長,資歷逾一甲子,人稱「府城老繡才」。

年紀雖長,他卻是最新潮的一位。四年前,他與台灣設計師周裕穎合作,把東方立體繡應用於西方時尚服裝,東西合璧,登上紐約時裝週。

他也廣收各年齡層學員,不藏私的風格,讓他桃李滿天下,如台南知名復古潮服品牌「香蘭男子電棒燙」設計師黃崇堯,也曾是他的學徒。



林玉泉指導學徒刺繡(圖片/商周alive)

但,刺得一手好繡的老匠師,卻不是天生的好老師。

林玉泉回憶,一九九八年,他在第一屆府城傳統民間工藝比賽獲獎,受邀到台南中山國中擔任講師。不過兩小時的體驗課,他扛了一幅十二呎長(三百六十公分)的八仙彩到現場,面對十幾名國中生,「我不知該從哪教起⋯⋯」師生乾瞪眼一堂課,下課時,連底稿也沒畫完。

「我給自己打五十九分。」林玉泉說,那次課程後,連續好多年,沒人找他當講師。直到低成本的中國貨大量進口至台灣,傳統刺繡工藝盛世不再。他發現,若匠師不當老師,工藝將後繼無人,這才下苦功學著當一位好師傅。

現在,林玉泉能輕易將技法拆解、說明,
「立體繡講究一形、二體、三色,」形要看底稿,畫得美、成品即美;體要看棉花結構,必須拿捏軟硬,勾勒形體;色則為七彩蒼線配色,以襯托人物主題。

他還設計了一年的「保證班課程」,學員依序製作四件作品,一是繡金龍,練習挑紗線的基本功;二是繡麒麟,學習古體麟技法;三是繡對稱龍頭,雕琢功夫;四是自由發揮,由學徒與師傅討論自己的作品。

林玉泉認證的高徒、So繡設計師李俊毅,第四幅作品《白子》,即以劍獅為主題,不用常見的金蒼線刺繡,改用銀蒼線及白色尼龍繩、織帶、兔毛等十三種線材,反襯出白色劍獅立體繡的極致工法,做法顛覆想像,令他難忘。

李俊毅說,為了學刺繡,他走訪二十間繡莊,唯有林玉泉鼓勵學員走自己的路。如今,他把傳統刺繡應用於服裝,作品也曾被知名藝人黃子佼相中,穿上主持二○一八年第53屆金鐘獎。

「學好傳統,出去後,走自己的路。」林玉泉會叮嚀每一位學員,師傅傳承、徒弟創新,唯有如此,刺繡工藝才能延續香火。

邁入八旬,林玉泉至今沒有退休念頭。頭髮花白的他,現在拚勁更足,要繼續刺繡、傾囊相授。學生越來越多,他的名氣反而越來越大,也難怪他說,「現在生意,比三十年前還要好。」

(採訪撰文:章凱閎;攝影:郭涵羚)


報導原文連結:商周alive - 我與國寶有約》巨匠轉型當老師,一睹剪黏、刺繡、板畫師傅風采

更多相關報導:

Recommendation 熱門行程